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

[编者按]连丽如,女,满族,1942年生于北京。师大附中1960届高中毕业生。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连丽如生长在评书世家,父亲是老一辈评书演员连阔如。当年有人用“静街静巷连阔如”来形容他评书受欢迎的程度。连丽如是连老最小的女儿,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后随父学艺,当时只有17岁。第二年9月连丽如在天桥书馆登台演出了长篇评书《三国演义》并一炮打响,成为北京的第一个女评书演员,也是我国第一个说《三国演义》的女演员。

子承父业

连丽如小时候父亲根本不想让她接触这个行当。连阔如从旧社会过来,深深体会到从事评书艺术的艰苦。而连丽如上学又非常早,几乎是戴着红领巾就上高中了。她上的是北京师大附中,那是相当好的学校,而且她每门功课都很好,并不偏科。在师大附中时,连丽如特别喜欢数学,她的理想就是考北大数学系。

但是,她刚刚上到高中就遇到了"反右"斗争,父亲被错打成"右派",心里很难过,连丽如就跟着他,好让他心里有些安慰。有一次她随着父亲去了书馆,因为连阔如离开曲协后就到书馆去说书了。她头一回坐在书馆听父亲说《三国演义》,就被父亲的艺术深深感染了。她感到父辈这一代人的艺术造诣太深了,如果"连派"艺术就这么失传,那将是无法挽回的。于是,连丽如就慢慢萌生了学评书的想法。她就跟父亲说,我想把您的艺术继承下来。连阔如何尝不想有人继承他的艺术呢?于是只好同意。那时候没有女孩子说书,连丽如算是北京第一个女评书演员。她首先开始听书,后来听了没几天,父亲就问她:应当怎么说书?她就把评书怎么铺垫、怎么树立人物,什么地方应当背、什么地方不应当背,都说得非常合理、非常有逻辑性,连阔如特别高兴。M中华曲艺论坛--中华曲艺论坛,传统艺术

过了十几天,连丽如对父亲说:我要说书,跟您一样成为艺术家。父亲教导她说:怎么才能成为艺术家?你就记住我一句话: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那时候连丽如才17岁,不懂这句话的含义。到了后来才真正懂了父亲这句话的重要意义,说书是说书的人情道理,如果你不懂人情你就说不出道理来。

那时候学评书的,大多是因为家境贫寒,一般都没有很高的文化。很多老艺人都不识字。连阔如自己从小就非常苦,只上过两年私塾,但是他通过自学,后来完全可以到大学讲课。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连丽如。

1961年8月,连阔如在北京天桥刘记茶馆说《三国》,连丽如也跟父亲在这儿说。她说的时候,父亲就在外面听。据听众说,连阔如当时在外面激动得直掉眼泪。连丽如头一回说《三国》就座无虚席,连书台旁边都坐满了。很多人都对这个十七八岁的小女孩说书感到既新鲜又钦佩,因为一般人学《三国》,要好几年才能学出来,才敢上台,可她学了一年,就上台了。这件事当时在评书界自然要引起震动。

巾帼不让须眉

说起“连丽如”艺名的来历,还有段插曲。连阔如到南方进行“南北曲艺交流”,经常听评话艺术家王绍棠先生的《水浒》,还特别喜欢王先生的孙女王丽棠。王丽棠比连丽如大一点,双方关系很好。连丽如本来的艺名应当叫小如,少如,但她父亲想:南方丽棠继承南方的评话艺术,北方丽如继承北方的“连派”艺术,所以就把她的艺名改叫丽如。

评书艺术家绝大多数都是男性,这有其客观的原因:一是因为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让人一口气儿说下来,这得需要非常好的体力;二是因为评书大部分讲的都是帝王将相、战将,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男的,女的学男的有一定难度;三是在连丽如面前没有一位女性先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尽管存在这么多的困难,但连丽如凭借自己的艰苦努力,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把“连派”的评书艺术发扬光大。

连丽如在表演张飞的时候,她父亲经常带她去看戏,特别是看袁世海老师扮演的张飞。袁世海老师的张飞演得非常到位,并不粗野,所以她就掌握这个力度,不管撕髯捋髯也好,两下过来就到、就齐,绝不能在台上使劲折腾,两三下把这个张飞的形象“叭”一出来,一瞪眼,一出来,就齐了,马上把这个文气再表现出来。

有许多艺术形式都希望有甩包袱、幽默起来有气氛,能跟观众互动。男演员幽默起来自然比较容易,俗一点雅一点都没关系,但女性总要有一种端庄的东西,因此这二者之间的分寸是挺难掌握的。一开始连丽如不会抖包袱。那时候女孩子,中学生,稳稳当当的,上台去,老师讲课答题都很困难,所以她上台总“挂鬼脸”,就是不敢面对观众。后来连丽如爱人给她出了个主意,一定要让她说《大隋唐》,就耍程咬金,耍程咬金耍得适度,这才把鬼脸摘下来。

多年的艺术实践使连丽如摸索出一条道理,她认为女人必然要有女人的美,同时还要和男人的阳刚之气结合,要不人家会说:这女的说书怎么跟男的似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这虽然很难,但连丽如做到了,也得到了听众的认可。"粗中有细,柔中带刚"的连丽如风格就是女评书演员与众不同的魅力。

现在有人说连丽如很像她父亲,其实她得的是其父亲的神韵。她父亲是20世纪40、50年代的名演员,而她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生活的年代不一样。人们把继承"连派"评书艺术的重担放在连丽如身上,并且还要她发挥出自己的特色。当然这确实很难,不过谁也不能否认连丽如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杰出成就。2004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特地对她作了专题报道

扎根书馆

连丽如学说书的时候北京有40多个书馆,那时候朝阳门外有好几个书馆,天桥有十几个书馆,新街口和德胜门也有。当时的书馆是一个擂台,她在这儿说,有人在那儿说,同时都卖两毛钱的书票,谁说得好听众进谁的书馆听书。那么多书馆都来竞争,使说书艺人必须提高艺术质量才能赢得听众。连丽如从17岁开始在书馆学书,扎根书馆已经有40多年,这种听众的情结是去不掉的。虽然广播电台录过她的十几部书,电视台也录了不少,而且她还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的大学讲课,出版盒带、MP3,可以说已然很风光了,但是她仍然离不开书馆。连丽如曾说:“书馆是传承评书的好地方,没有书馆就没有连丽如;没有书馆就没有评书事业,所以我希望书馆做下去。但是,说书也有它的时代背景问题,任何事情都有天时地利人和,你在头几年,想说书恐怕都很困难,现在虽然有些困难,但是我们有了很好的人文环境:中国申奥成功、加入了WTO、世博会也成功了。现在国外的人都在学习我们中国的文化、研究中国的文化,国人浮躁的心情已经下来了,要追寻我们中国的文化。评书是寓教于人的口头文学艺术,它里面综合了知识、风俗人情,结合现代人们的思想,是一种很好的传承中国语言文化、历史风俗的很好艺术。我觉得现在是很好的时候,虽然还有重重困难。因为当时在我学说书的时候,有很多的听众层,他们很自然的就进书馆听书,这个书馆听完了到那个书馆听。北京有很多来听书的,现在艺术门类多了,帕瓦罗蒂来了、摇滚音乐来了、美国大片来了、哈里波特来了。评书在这种竞争下能有我们的一席之地就需要你付出极大的努力。我相信,中国人还是喜欢自己的传统艺术,我办书馆的目的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往前发展。我希望很多年轻人来听书,因为书馆绝对是一个好地方,但是现在人没有这种习惯,广播能听,电视也有,我何必要上书馆听书呢?他不知道书馆评书的魅力,当你走进书馆,听到说书,绝对和广播电视不一样。”

正是由于对书馆存在着难以割舍的情结,2004年连丽如自己开设了“丽如书场”来弘扬传统的评书艺术。她非常喜爱和年轻人交流,每天多走进来一个年轻人她都兴奋。很多人喜欢评书,但没在现场听过。一些老人过去还进过书馆,在书馆听过书,可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就根本没有。他们来到“丽如书场”听完以后觉得书馆听书感觉真好。连丽如常说,只有在书馆里,听者才能慢慢地领悟这种艺术。在广播里一说错可以剪接;电视说错了也可以剪接,在这儿一个眼神都不能错,一点儿都不能失神,语言更不能出错。

在“丽如书场”,听众们时常会被连丽如幽默而时尚的讲解风格所吸引。连丽如认为评书完全可以结合现在人的思想慢慢加以评论,因为人们生活在现实生活里,不是生活在汉朝,所以她总是用汉朝的书结合现在人的思想,让听众喜欢听。比如,说一个"帅呆了",听众听了就很高兴。评书演员要了解现在人的心肠,想听众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怎么结合评书来表现,怎么让书好听,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此,她喜欢和年轻人聊天,每天都看电视,看科学探索。如果她不看迈克儿·乔丹,就不可能抖出"空中滞留"这个包袱。当时她在美国洛杉矶说起"黄三太窜起来了,但没落下来,所以没让鞭打着"。她就想起迈克尔·乔丹的空中滞留,于是一抖这儿包袱:迈克尔·乔丹这空中滞留就是跟黄三太学的,洛杉矶的听众"哗"的一声就给她拍巴掌。她还很喜欢足球,热爱其他多种艺术样式,并把它们融合到评书艺术中,结合人们的思想来吸引听众。因此听众在听她说书的时候,就听到了很多非常流行的词汇,比如EMAIL、手机、帅呆了,甚至把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偶像、帅哥,像郭富城、陆毅的名字都在说的书里有所体现。连丽如的听众有个共同的感受:听她说书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觉得有一种亲切感。w<ZiY~

连丽如办书馆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把评书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虽然现在不能说开一个"丽如书场"就能解决大问题,一个人没有可能扭转乾坤,但她认为自己这样做起码可以起到带动作用。她希望北京同时开20个书场,她也动员很多老艺人,鼓励他们说:虽然你们老了,但是艺术功底很深,大家都出来说,只有大家努力,就能把这个书场形成气候搞起来。连丽如始终认为,我们中国十几亿人,要想把评书艺术传承下去,只要通过努力还是有希望的。mHH#^|'

寄望青年

这么多年来连丽如一直执著地坚持说书,坚持说好书,继承"连派"艺术的精华,而且自己有所发展,就是希望这门宝贵的语言艺术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而且发扬光大。从传承来看,她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了年轻人身上,在担忧中看到了希望,在希望中又看到了担忧。她认为,年轻人学评书,由于没有书馆的锻炼,因为在电台拼出来了,在电视台拼出来了,有了名望钱也挣了。当然,有一部分人就不舍得到书馆锻炼,这些都是历史造成的,如果他们下来到书馆锻炼,就可能会有很大的突破。她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说实在的,如果你下决心学评书,花费的这几年的时间,你念大学、学硕士、学博士都能学完。反过来说,你学说书的这几年能得到什么?你说唱戏,嗓子不好还可以学武旦,如果再不成还可以演丫环。可是,说书就是耍你一人,成就成,不成就不成,压力太大。现在有个别的年轻人不是不会说书,都是门第出生,评书艺术掌握得也不错,但爱胡说,我们说书应该说得健康一些,不能很贫,更不能瞎编滥造。现在有个别这样的人,但大部分人还是很好的,所以我希望这部分演员能把自身很好的条件利用起来。现在中国发展得这样好,我希望大家能够很好的利用条件把书说好。我相信,中国这么多人,学说书的人多了,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地学点东西,不一定要按过去的方式拜师,打开电视也能看,打开广播也能听。只要您能认真学,想找到锻炼的机会,我们老的评书演员会关心他们的,他们也要努力。从这个困境中,我还是能看到评书的希望,今天看到这么多年轻人爱听书,我觉得这种希望正在燃起。”dbQd

连丽如经常强调,一个评书艺术家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是先做人!"人"这一撇一捺不是很好做的。她说:“我父亲和好多老艺术家都说,你懂多少人情说多大的书。你不懂人情,怎么能够看懂曹操处理私通袁绍下面的这些文臣武将的信?你不懂得人情,怎么能说秦琼为朋友两肋插刀呢?你不懂得一个帝王创业的辛苦,怎么能说出康熙去微服私访,去为汉官平反昭雪呢?所以,说书人必须要有他的胸怀。另外说书人的文化素质、文化底蕴都是很重要的。当然,说书人要具备一些口才,这是先天的条件,还有语言应变能力,这跟主持人一样,你应该有语言应变能力。这些和主持人相比,我觉得评书更难一些,所以需要你还要有很丰富的知识。”

连丽如在师大附中时,最初的梦想是自己成为一个数学家,不仅是一个知识分子,还是高级知识分子。现在和那时候的梦想当然差得很远,但是她并不后悔。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她特别喜欢评书艺术,只要能在台上说书,她就特别高兴,说完了以后也很高兴。连丽如曾笑称——“如果再有来世,我还说书!”

(根据百度百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人花园》栏目和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等相关资料综合改写。)

上一篇:林琴南:旧文化的终结者 下一篇:流体力学家陆士嘉

球盟会体育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8号 球盟会体育
总机:86-10-83193000
邮箱: sdfz@bjsdfz.com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办事指南 快速连接

© 1901-2025 北京师大附中. 京ICP备1402035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961号

访问人数: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