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哀思,薪火永相传。2025年清明节前夕,我校团委组织师生在校园内开展“追思先贤校友 厚植家国情怀”主题祭扫活动,通过追忆校友事迹、重温奋斗精神,将清明传统文化与校史教育深度融合,为学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思政课”。王莉萍校长、许建勇书记等学校领导以及高一年级师生参加了活动。
清晨的校园青松翠绿,玉兰绽放。在林砺儒校长塑像、赵世炎烈士塑像和钱学森学长塑像前,师生们手持菊花低首肃立。学生代表分别介绍了老校长、老学长的生平和光辉事迹。
在林砺儒校长塑像前,学生们读到:“巍巍华夏,教泽流芳。今值清明,吾辈踏和平门故地,抚附中黉墙朱瓦,犹见先生奕奕神采跃然其间。忆昔壬戌之岁(1922),先生执掌杏坛之时,京城玉兰香雪满庭。烛影摇红间,一柄竹刀裁却《学制刍议》旧黄卷,墨海翻涛处,"六三三"新章初现雏形。都门耆宿掷鸠杖而诘:"六龄童蒙,三载舞勺,复三年便束发受书?"先生振素袍答曰:"教育者,犹木铎振土培根,待新蕊发于旧枝耳。"遂秉烛修书,寒暑八易,终使新学制如春溪破冰,汇入华夏教改洪流。”
在赵世炎学长塑像前,我们仿佛回到了1915年,一位来自重庆酉阳的少年踏入南新华街18号,他在这里读到《新青年》,结识李大钊,参与主编《少年》半月刊,与同学们共同讨论中国的前途,公开评论当时社会的弊病。1919年,他作为附中学生会干事长,带领附中学生汇入五四运动的人潮,喊着“爱我中华,保卫中国”的新青年最强音。18岁的身躯,肩负起中华民族的命运。
在钱学森铜像前,学生深情地朗读道:“他不是持枪的战士,却以公式为剑、以数据为盾,在科研战场构筑起钢铁长城。青灯黄卷间推演的不止是轨道方程,更是民族自强的通天之路;实验场轰鸣中测试的不单是发动机推力,更是中华儿女挺立世界的底气。”
学生代表朗读祭文后,师生们向附中的老校长和两位杰出校友塑像行三鞠躬礼并列队敬献鲜花,表达附中人对先辈们的追思与景仰。
清明祭扫不仅是缅怀,更是唤醒。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家国情怀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附中精神也正通过一代代学子的传承,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